继续折腾Rime输入法
[TOC]
初见“仓输入法”
我在windows和mac使用了Rime输入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但是手机上的iRime并不完善,更新也不频繁。iOS系统关闭了网络权限,在输入法隐私上这点是有保障的。直到最近接触到仓输入法,发现功能已经做得很完善了。它不仅内置了雾凇拼音等优秀输入方案,还提供了数据同步和词表更新的完善解决方案。这促使我下定决心,完成全平台输入法RIME统一化的最后一环。
上手“仓输入法”
对于不想深入研究配置细节的用户,仓输入法的新手友好度相当高。我选择保留26键布局,以无缝迁移电脑端配置,避免重新适应9键布局。习惯了从Nokia时代的T9输入法,我能够实现高速单手盲打,但现在是时候转变了。仓输入法的上下左右划动设定,极大地扩展了单键输入内容的可能性,使得快捷输入变得异常方便。。我们可以很方便在一个26键字母键盘上加上数字,及大量的标点符号。快捷输入(手机号、邮箱地址、车牌号等等)真的很方便,相比起电脑上之前的v模式,这个下划真的就是那么一下就搞定了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增加很多系统命令,复制、粘贴、剪切等,以及输入法的方案切换等等。
键盘配置方面,官方文档尚需完善。注意区分字符(symbols)和符号(characters),只有符号才支持Rime处理。此外,确保勾选了“经过Rime处理”选项。
除了键盘配置之外,其他的配置和PC端是完全一致的,基本上可以直接复用PC端配置。将PC端配置打包发到手机后,导入到仓输入法基本就能生效了。
想念“五笔输入”
看群里还蛮多人钟情于五笔86的人,想起自己也算是最早一代使用五笔的人,直到后面拼音输入法联想功能的完善,尤其在引入在线提示词之后,常用语的打字速度上五笔已经处于劣势了,我才逐步切换到了搜狗拼音输入法。
这么想起来有8年没有使用过五笔输入了,这似乎是有点遗憾。 我开始折腾起五笔输入法了,先拿五笔做了反差来用吧。首先想要找一份简体的五笔单字码表,有人推荐了WubiLex,还是相当好用的,自带大量的五笔词库。开始选择了微软五笔的单字,后面发现很多字都不支持,比如羴之类的。既然要作为反查词库,那么词库必须完整啊。后面用了WubiLex自带的五笔单字库,字库看起来还是比较完整的。现在五笔可以作为不认识字的反查,也可以想念的时候切换打打字。原以为五笔打字是刻在骨子里面的,不过竟然有点忘记最后一笔的规则了,看来时间还真是会让人忘却。
再聊聊“双拼输入”
在研究五笔输入法的时候,同时也看看其他的形码输入法,目前比较多人推崇的是小鹤音形,不过现在对新的形码输入并没有啥兴趣了。不过在过程中看到有人在说,“双拼输入法是投入性价比最高的输入法了,花上几个小时就能熟悉,花上几天就能赶上原来的拼音输入速度了,而且是一辈子受益的”。理论上,双拼能显著降低击键次数和输入错误率。我是否应该花时间学习双拼输入呢?。推荐下这篇文章让双拼不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输入方式。
双拼方案众多,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;
键。搜狗和微软双拼用了;
做ing
的输入,而自然码和小鹤并没有去用;
。我更喜欢后者,小鹤算是在自然码上做了一些改进,尽管这个改进有很多作者自己的因素在里面。花了十几分钟去做打字练习,发现完全没有记住,不过我下载了一张键位图放在桌面了,以后还是会试一试的。顺便推荐一个这个双皮在线练习的网站,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双拼方案的在线练习,另外还有提供小程序。
另我还发现了双拼方案评测工具,它根据击键手指、位置和过程预估打字时间,评估分数,并提供优化方案。理论上,我们可以根据数据设计出最高效的双拼输入法。
在对不同双拼方案进行比较后,发现主流方案之间的差异不大,从114.9到123.6,差异在10%不到,简单看数据,相比全拼输入法大概能有20%-30%的速度提升吧。但是“飞猫”和“乱序”从分数上看却是遥遥领先,这是为啥呢?
双拼方案 | 分数 |
---|---|
拼音加加 | 123.6 |
国标双拼 | 119.9 |
小鹤双拼 | 118.8 |
微软 | 117.9 |
自然码 | 116.6 |
紫光 | 126.5 |
智能ABC | 114.9 |
大牛 | 131 |
飞猫 | 174.5 |
全拼 | 93.3 |
乱序优化 | 182.2 |
我们先来看下“飞猫”和“乱序优化”的键位图。有没有发现和其他双拼输入法很明显的差异,他们的声母是乱序的,你不仅需要记住韵母,还得重新去记声母。通过这一点,能比其他双拼输入法的输入速度再继续提升30%。而“飞猫”还有一个特点在于部分拼音是支持多个键的,就是所谓的“飞键”,比如sh
既可以通过N
也可以通过A
进行输入,你哪个手指方便就用哪个手指去打印,有点像是按Shift
键的感觉,你左手打字母那就右手按右边的Shift
,反之亦然。不过我估计挺多人没有遵守这个基础打字规范,我个人大部分情况还是遵循了这一点的。
网上关于“飞猫”的资料相当少,这一篇算是作者在2016年发的原文,的确是通过程序计算出来的按键,可是后面就没啥新内容了。GitHub上也没有其他资料,只有这一篇写到在Rime中的飞猫配置。下面这些是作者文章中的截图。
多端数据同步方案
我们需要同步的数据,可以分为几类:
- 配置类yaml文件;
- 词库类yaml文件;
- 用户输入词库,以userdb格式保存;
我们先看前两类数据的同步方案,这里的数据源头是维护在Git仓库的。
graph LR
A["Git仓库"]
B["iPhone本地数据目录"]
C["Mac本地数据目录"]
D["iCloud数据目录"]
E["Windows本地数据目录"]
A--脚本-->C
A--脚本-->D--仓Deploy-->B
A--脚本-->E
在看用户词库的同步方案,这里的数据源头的话就是各个输入设备的本地数据,执行同步操作后会将自己设备的数据写入微云同步盘的指定目录,同时读取其他设备的用户词库进行合并处理。
graph TB
A["微云同步盘"]
B["Mac"]
C["iPhone"]
D["Windows"]
E["iCloud同步目录"]
A<--sync-->B
A<--sync-->D
C<--sync-->E<--词库-->A
这里相关的脚本操作在Mac和Windows上是在uTools的快捷命令插件中进行维护,开启了定时执行,手机端是通过iPhone的快捷指令进行定时执行。而源头的词库是通过Github Workflow进行定时更新的,这样整体流程都不需要人工干预了。